Page 19 - 电影中国
P. 19
电影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——进入新世纪以 书里的一些道具或者一些小东西,看出大概应该是1991
来,同样涉及到古董现世,大众文本中较为突出的《鬼 年前后。恰好上世纪90年代初,是我成长一个很重要的
吹灯》和《古董局中局》,可谓各擅胜场。都是寻宝, 时期,因为我的爸爸是广州人,1992年前后,他经常带
前者主要“向下”挖掘,展现的是人与自然(包括人化 我回到内地。每次来都要待上一两周。我那时虽然没有
自然)间的较量;后者则主要在“地上”开掘,讲述的 到过北京,但是大江南北,比如九寨沟、黄山,我小时
是古董的流转和交易,呈现的是社会关系的云波诡谲和 候都去过。虽然南方、北方,还是有很大的不同,但是
人与人心术上的正邪角力。马伯庸虽然也是网络文学起 在时代内核上,是差不多的。比如北京有潘家园的摆地
家,但很快就得到了来自传统文学界的欣赏和接纳。除 摊儿的,广州的源胜西街也类似,古玩、玉器、寿山石
了讲故事的水平,他在治史上的功力加持,无疑为自己 什么的。
作品的格局与厚度加分不少。
文学的底料足斤足两,视觉的大餐该如何炮制?把 在你看来,1990年代的内地,给你最有冲击力的一
这样的作品搬上银幕,此番中国香港导演郭子健操刀编 点是什么,在电影中如何展现?
剧、导演,无疑最是吃重。作为“特区电影新浪潮”的 郭子健:对我来说,这次想要呈现电影里面的就是
代表人物之一,近十年来,他已经在《西游·降魔篇》 人,很多很多的人,人山人海的感觉。我记得有一次在
《悟空传》等商业大片中证明了自己的才干。同时,不 广州,刚好是下班的时间,那时候还没有很多汽车,内
少资深观众也对他早期作品中的“迷影文化”气质念 地的马路又比香港宽很多。站在十字路口,不管你往哪
念不忘。特别是地理空间的时代记认上,《野·良犬》 个方向看,都有很多的自行车,看过去一眼都看不到头
(2007)中老式政府公屋以及天台上布满的天线;《青 的人群、人流。另外就是坐火车,车上也全是人,有时
苔》(2008)中深水埗楼群及其繁复的内部结构;《打 候上车(没座位)一站就要几个小时,人们从四面八方
擂台》(2010)里的罗记茶楼,那保留完好的旧式茶楼 把东西塞进车窗,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。
形制,无疑是商业化社会尚未侵蚀到的,勾起在地居民
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忆的最佳所在。 在你早期以1970年代香港为背景的电影中,比如
巧的是,上世纪90年代初内地的景象,也是此番 《打擂台》《野·良犬》中都有对时代风物的精确还
电影《古董局中局》故事的时代背景板。郭子健虽然在 原,同时影调的呈现也尽量去贴靠胶片的质感。怎么
香港长大,但少年时代父亲带着他回广州省亲和内地游 定义《古董局中局》的影像风格?
玩的经历,让他对再现三十年前的“人山人海”充满自 郭子健:电影中的年代,内地还没有完全控烟,我
信。电影推广曲《大地》老歌新唱,当年是Beyond发 记得跟父亲去餐厅、茶楼吃早茶,到处都有人在抽烟。
行第一张国语专辑中的主打歌。演唱者黄贯中,而今已 那个时候,餐厅里面白天是不会亮灯的,所以当阳光照
是中年,那句“眼前不是我熟悉的双眼,陌生的感觉一 进来,光线中投射出尘埃和人们抽烟的烟雾,而下面阳
点点,但是他的故事我怀念……”响起,先就别是一番 光照不到的地方,人都是模模糊糊的轮廓,那样的画面
滋味在心头。 让我觉得非常有趣。
这一次,我想尽量去呈现胶片的一种感觉,观众
电影设置的时代背景是1990年代初,谈谈你对那时 会看到影像的颗粒感比较重。我觉得颗粒感也是有年代
代内地的感觉? 代表性的,似乎那个时候拍的东西不会那么清晰,是有
郭子健:原著小说里并没有明确年代,但你可以从 一点颗粒在的,也会让你觉得带有一点年代感。还有当
www.imaschina.com 0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