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9 - BP_202209
P. 49
码软件编解码后产生的序列、辅助参考序列1、辅助参考序 序 序列名称 24kb/s 32kb/s 48kb/s
号 评分均值 评分均值 评分均值
列2及隐藏的源序列的随机组合。
测试开始前,进行了2个序列的听音训练,使审听人员 1 男生讲话 52.5 74.0 85.9
熟悉测试环境和测试方法。 2 短笛 69.7 91.6 86.4
(2)辅助参考序列
3 大提琴 81.6 80.3 85.4
辅助参考序列1和辅助参考序列2分别为源序列经
4 京剧 91.5 85.7 93.7
3.5kHz和7kHz低通滤波后产生的序列。
5 边鼓 50.4 62.6 62.6
•3.5kHz低通滤波特性如下:
通带截止频率fc=3.5kHz 6 交响乐 82.8 83.1 93.3
通带最大衰减0.1dB
评分均值 71.3 79.6 84.6
4kHz处最小衰减25dB
表4 DRA+低码率评分均值
4.5kHz处最小衰减50dB
•7kHz低通滤波特性如下:
(2)主观评价结果
通带截止频率fc=7kHz
对通筛查的审听人员的数据统计每一测试序列的评分
通带最大衰减0.1dB
均值,见表4。
7.5kHz处最小衰减25dB
(7)结论
8kHz处最小衰减50dB
依据ITU-R BS.1534对DRA++编解码软件在24kb/s、
(3)审听人员
32kb/s和48kb/s比特率下的声音质量进行了主观评价。
审听人员包括音频工程技术人员、高校教师、录音
对所测的6个序列,DAR+在24k b/s的评分均值为
师、音频编辑制作人员、音乐制作人员等,计21人。
71.3,按连续质量标度,属“良”;在32kb/s的评分均值
(4)评分标度
为79.6,按连续质量标度,属“良”;在48kb/s的评分均
评分采用连续质量标度法,分为优、良、中、差、劣
值为84.6,按连续质量标度,属“优”。
五个等级,在0~100之间连续打分。
(5)重放系统
六.总结与展望
测试信号由音频工作站播放,经音频接口卡,由扬声
数字音频编码技术发展速度较快,已经建立了较为完
器重放。扬声器的布置符合 ITU-R BS.775的要求。
善的研究体系。改进并优化编码模块,全面提升编码性能
(6)重放声压级
是数字音频编码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。添加并使用新
每个扬声器重放均方根电平为-20dBFS的粉红噪声信
的模块,能够为用户带来更优质的听觉体验,具有一定研
号,将每个扬声器的重放声压级统一为82分贝,两个扬声
究价值。
器同时重放粉红噪声的声压级为85分贝左右(测量采用
本文对DRA+编码技术进行重点介绍,结合DRA+在调
IEC-A加权)。
频数字音频广播中的实际应用,对三种扩展DRA+编码算
6.统计分析和结果
法进行对比分析,为DRA+编码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
(1)审听人员筛查
响。希望更多的专家、学者加入到相关研究之中,提高我
依据测试数据对审听人员进行测后筛查。
国音频编码技术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。 B&P
对同一测试序列,评分应满足:评分3.5kHz≤评分
7kHz≤评分隐藏基准。设,分差值1=评分3.5kHz–评分
7kHz;分差值2=评分7kHz–评分隐藏基准即审听人员对同
参考文献:
一序列的评分需同时满足分差值1≤0和分差值2≤0。 [1] GB/T 22726—2008,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[S]. 2008.
[2]刘金海. 基于Android平台的DRA音频解码器实现及优化[D].华南理工大学,2013.
测试分为三组,每组6个测试序列,按上式共产生36个
[2]马文华,曾庆煜. DRA算法及其实时解码器设计[J]. 电视技术,2009,05:36-39.
分差值。21名审听人员中,分差值大于零的数量不超过3个 [3]许晶晶,马文华. 基于DRA+技术的数字音频编码器的设计与应用[J]. 计算机应用与软
件,2010,03:135-138.
的为18人,分差值均不超过零的审听人员为10人。
[4]马红杰. 基于FPGA的DRA+音频编解码算法的研究与实现[D].南昌大学,2011.
审听人员筛查的结果为:从21名审听者中保留了10名
[5]马文华,许晶晶,沈映娜. DRA音频解码算法及其DSP实现[J]. 电视技术,2011,16:33-36.
审听者的数据进行统计。 [6]闫建新,王磊. DRA分层音频编码技术[J]. 电视技术,2014,17:27-31.
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