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34 - BP_202108
P. 34
与其他纪录片相比,《飞向月球(第二季)》有哪些独特的技术点?
第一,首次尝试了AI数字人物。
第二,体现了AI数字资产孪生应用。科学纪录片的宗旨是进行真实还原,但这也是特效制作的一个难
点,我们需要数据支撑。为此我们从国家天文台获得了月球数据的DEM信息集,但这个DEM我们无法直
接用。我们根据这个DEM通过计算进行了转换,形成了能用格式。这就是AI数字资产孪生应用。
第三,虚拟拍摄。我们自主研发了一套4K沉浸式虚拟拍摄系统,当然这个研发的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从
零开始去做,还是基于一个大的体系架构。这个架构里面包含了Ross Video、NVIDIA、EPIC这些已有的
平台,我们在上边进行应用级研发 。
我们首先进行的是现场控制逻辑和现场运动算法的研发,之后是控制设备接口、控制协议接口,最后
完成整个嵌入式系统的一个集成,实现4K沉浸级拍摄这个模式。
第四,CG 4K HDR工艺流程建立。之前HDR大家都有各自的方案,但并没有太好的应验。这次我们
直接将CG HDR直接呈现给观众,在制作端全程保留全部色彩信息和动态范围,在输出端完全适配总台现
行色彩标准。
这是具体流程上的四个技术点。从大的流程上,我们是基于原创混合现实(IMR)超高清电视制作平
台。“5G+4K/8K+AI”是总台的战略布局,IMR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实现了数
字虚拟制片流程的贯穿,制作平台的流程化。
《飞向月球(第二季)》制作有哪些复杂之处?
目前节目技术制作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设备堆砌了,开始向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进行探索。
深度是什么?
对于我们来讲,就是科研先行或称为研发先行。
在制作这种精品纪录片之前,要做大量深化的数学模型研发,在研发基础上圈定技术路线。根据现有的技
术条件,再去选用合适的软件和硬件。
将算法、数学模型、以及一些标准的落实,最后完成整个制作,对于我们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和复杂
性。对于制作来说,现在高定制化需要比普适化要大很多。原来的制作是普适化,我们叫行活,每个片子
安装流程排活就可以了。但现在每个片子都有它的特点,而基于这个特点要去做大量研发。下一个片子可
能会用到上一个片子的一些技术手段,但又不完全一样,仍然需要研发。所以《飞向月球》(第二季)技术
先行的模式,让我们觉得相对复杂一些。
什么是广度呢?
现在电视制作已经不再是面向一个屏幕的制作,如今是一个高维度全媒体时代,如何将宣传内容进行
立体化传播,对于我们是一个挑战。
具体来说,就是如何将简单的一个纪录片制作、特效制作,扩展到全领域,如新媒体、展览、文创、
游戏、现场讲解、电影等场景。如何将电视传统的被动模式变成主动模式,技术上是完全不同的架构,这
是一个难点。
34